在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的二层,藏着一座流淌着电波与光影的时光胶囊——北京中国传媒博物馆,这里既是传媒人的精神殿堂,也是普通观众触摸百年传播史的立体教科书。灰白色的现代建筑里封存着从清末电报机到5G直播设备的时代密码,展厅里漂浮着老式收音机的电磁杂音与数字荧屏的电流嗡鸣,连空气都仿佛被调制成了AM调幅波的频率。
2009年开始筹建的这座国家级博物馆,用广播、电视、电影、传输四个分馆编织出传媒发展的经纬线。走进大厅,脚下地砖的纹路暗藏玄机——深浅不一的线条竟是电磁波频谱图,而头顶悬浮的LED屏循环播放着历届春晚经典片段。
博物馆所在的传媒大学校园本身就是取景宝地,秋日银杏大道铺就金色地毯时,用手机横屏低角度拍摄,让落叶在前景虚化成光斑,对焦后方图书馆玻璃幕墙上滚动的新闻字幕,自然与科技的碰撞比任何展品都更具叙事张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