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OWROOM SCIENCE

展厅科普

展馆设计新风向:从陈列到体验的升级

279.jpg

当观众戴上VR眼镜“走进”千年敦煌的洞窟,当触摸屏幕让古画中的人物“开口说话”,当展馆屋顶的光伏板为整个展区供电——这些场景正在改写人们对展馆的认知。如今的展馆设计早已跳出“陈列+讲解”的传统框架,科技赋能、体验为王、绿色共生成为三大核心风向,让文化与科技的碰撞迸发出全新活力。


一、科技赋能:打破时空的沉浸体验

数字化技术的普及正在重塑展馆的呈现方式。不再是隔着玻璃的远距离观赏,而是通过VR/AR技术实现“身临其境”的互动。故宫博物院的“数字故宫”展馆中,观众只需挥手就能“翻阅”《千里江山图》,还能通过全息投影看到文物修复的全过程,让千年文物在数字世界中“活”了过来。

除了沉浸式互动,智能系统也成为展馆设计的标配。上海天文馆采用智能光影系统,根据不同展项自动调节灯光亮度和色温,既保护了精密展品,又为观众营造出宇宙遨游的梦幻氛围。科技的介入,让展馆从“信息传递者”升级为“体验创造者”。

265.png

二、体验升级:从“被动观看”到“主动参与”

现代展馆设计越来越注重观众的参与感和个性化需求。深圳科技馆的“创客空间”展区,设置了3D打印、机器人编程等互动体验区,观众可以亲手制作创意作品,还能通过扫码将自己的设计方案上传到展区展示,让观众从“看展人”变成“参展人”。

场景化营造也是提升体验的关键。苏州博物馆西馆的“吴地文明”展区,还原了春秋时期的古城街巷,观众穿行其中,能听到商贩叫卖声、看到手工艺人劳作场景,这种“沉浸式场景+展品陈列”的模式,让历史文化的传播更具感染力。


三、绿色共生:可持续理念贯穿设计全程

环保与可持续理念已成为展馆设计的重要考量。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“冰丝带”改造的展馆,保留了原有钢结构和制冷系统,屋顶铺设的光伏板年发电量可达100万千瓦时,实现了“绿色节能+场馆复用”的双重目标。

在材料选择上,越来越多展馆采用可回收、环保的材料。广州科技馆新馆使用了大量再生钢材和竹纤维板材,墙面采用透气性好的生态涂料,既减少了环境污染,又为观众营造了健康舒适的观展环境。绿色设计不仅是一种理念,更成为展馆的“隐形名片”。

101.png

从科技赋能到体验升级,从绿色设计到可持续发展,展馆设计的风向变迁,本质上是对“以人为本”理念的深化。未来,随着元宇宙、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,展馆或许会呈现出更多元的形态,但不变的是通过设计传递文化、连接情感的核心使命。